在**县**中学,22岁的**担任初一班主任、教物理。今年,她的班顺利初中毕业班,其中9名学生考上原**省重点示范学校、**县二中。这种成绩,使她的形象在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刮目相看,也使她的名字被县教育局的不少领导记住。
**原来是一个乡,后合并到**镇。这里山多海拔高,严重缺水,曾经是**县干部最没人愿去、留不住人、最贫困艰苦的乡镇之一。1993年,**就出生在离学校走路需要两小时的贫困农家。她是家里的老大,下有一个双胞胎妹妹和一个弟弟。因为家里穷,2008年初中毕业时,**放弃读高中,成了******师范学院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的一名师范生。
2013年,**顺利毕业了,她本可以去**镇中学(原**县九中,八十年代曾先后走出多名清华大学生),但当时**学校很缺老师,她决定去那里,任物理教师。
**学校在半山腰上,常年处于缺水的状态。学校的硬件设施相当落后,教师宿舍奇缺,像她这样的年轻老师,是没有单身宿舍可住的,只能住教学楼的办公室。周末步行有2小时回家。**刚到学校时,缺班主任达5个月的七年级非她莫属。在这个班里,有近90%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,其中还有不少是单亲家庭。她用母亲般的爱,弥补学生母爱的缺失,让山村里的孩子静下心来学习。课余时间,她既做学生的姐姐,又做学生的保姆,更扮演母亲的角色:她的办公室里常备着常用感冒药;她的手机,成了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;学生有思想波动,她充当心理辅导师,使她和学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孩子们遵纪守法,认真学习,用优异的成绩,汇报于她一份厚重的大礼!
“当时去学师范专业,就是想回老家教这里的孩子。”**说:“学校偏僻、条件差,外地的老师不愿来。即使来了也安不下心,想着法子调离,农村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也都往城里学校钻,导致师资力量失衡。”